当前位置:>首页 > 首页栏目 > 四合院文化 >
如诗如画 那些“醉美”的中国民居(下)

11、藏式民居:藏式房子基本是木石结构,下层石筑,上层全木结构。但由于西藏各个地方自然条件不一,建房子的材料也不尽相同,像林芝、昌都包括道孚在内的地区盛产木材,流行全木或着半木结构的建筑;拉萨和后藏地区建筑主要是土、石和木材混合结构;而海拔平均在5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,由于木材和石材相对比较匮乏,则主要采用了以土坯和石材为主,结合木材的建筑样式;藏北的牧区是帐篷。

 

 

1牧民住宅--牛毛帐篷:普遍用牛毛纺线,织成粗氆氇,厚约二三毫米,缝成长方形的帐篷,帐内以木杆支撑,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,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,以避劲风入帐。帐篷一方设门,门上悬有护幕。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,作入光排烟之用。天窗之外有护幕一块,白天翻开,夜间遮盖,这种帐篷经暴雨不漏,大雪不塌裂。拆卸卷叠后,一两头牦牛便可运走。

 

 

牧民帐篷的内部布置,一般进门左边是"阴帐",属妇女们的住地,酥油、奶酪等在此制作,个别大帐篷在"阴帐"内附设有小保管室。右边是"阳帐",常是男人们的住地,接待来客也在此,宰羊、灌血肠之类在此进行。

 

 

大帐篷在"阳帐"内附有一个小神龛,供信教的牧民点灯供佛用。另外还有一些无帷帐篷、布制帐篷、花帐篷、单人帐篷等等,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。

冬季放牧时,牧民多在陋室居住:陋室为一层建筑,结构简单,土碉墙,架木或铺树枝后,复以泥土,房顶用粘细混土打实抹平,内室居人,外院围圈圈牲畜。

 

 

2农民住宅--平顶房:农民住宅建筑多为二层,底楼作畜圈或库房,二层为主要居室(卧室、厨房经常兼设)和贮藏室,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、晒坝等。窗檐和屋檐不设"飞檐",底楼墙体为土墙或石墙,二层以上用四根圆木(有用半圆形的)垂直咬接,叠架成"井"字形墙壁。这种木楞子的建筑,藏族称为"棒空"。"棒空"涂红色,土墙一般不上色,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,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。

 

 

3)藏族碉房:是由藏族先民用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,作为军事防御之用,功能的方形建筑物,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或碉楼一般高三、四层,在高层有窗,可以抵挡外敌入侵。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,并以门、墙、廊、道、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,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、渗透、融会的变化。

 

 

12、维族民居:其民居形式深受波斯——阿拉伯的影响。房屋为中亚地区的方形土木结构平顶房,以粗木或沙石作基,土块砌墙,或笆子墙,房顶架梁棱、椽后铺苇席加土抹泥。房屋平顶,开天窗采光,四壁不开窗只留门,房门忌朝西。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,有较深的带护栏的前廊,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。

 

 

许多建筑物上覆穹窿顶,正中有个小塔楼,宏伟古朴、华丽肃穆。维吾尔族通常通过用石膏浮雕、彩漆绘制、木刻图案、木雕组合、砖雕组合与金属花窗等来装饰建筑物,图案有几何图形组合、风景画等多种形式。庭院中种植花卉、果树和葡萄,是弹唱、休息、餐饮之所。维吾尔族人民喜爱在庭院或外廊摆设茶具,接待客人。

 

 

13、蒙古包: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,也称“毡包”,蒙古族传统民居,流行于内蒙古牧区。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。牧区多建移动式,制做简便,便于搬运拆移、耐御风寒。通常高约2.5米,直径4米;包顶有圆形天空,通烟气;包门小,朝南或朝东南。

 

 

14、开平碉楼: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,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,是集防卫、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。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,有古希腊、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。根据现存实证,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(16世纪),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、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。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、品类繁多,造型别致,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。

 

  • 四合院中式装饰设计(北京)总部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古家具文化一条街89号 24小时服务手机:13381115162 18611385706
  • 联系电话:010-85775818 传真:010-85764618 QQ1211522615 4498 E-mail:sihemy@163.com
  • Copyright(C)Beijing SHMY Archite ctural Design Co.Ltd 京ICP 备09092636号
  • 版权所有:北京四合院中式设计机构